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业内动态 > 正文
怎样决胜美术高考
作者:武汉状元画院 发表日期:2014/5/4

怎样决胜美术高考

怎样决胜高考?这是个什么话题呢?我们的回答该是技术含量高还是该是哲理含量高呢?我思索了N久不得其要领,我不知道面对千千万万关心这个问题的人该怎么回答才能合适。如果说美术高考是个纯技术的领域,我想:我们的艺术家首先就不会同意,因为技术就是方法。首先艺术离不开技术,但是,技术的高超,就能决胜高考吗?技术的高超首先让我们联想起了木匠、泥瓦匠、油漆匠,但是靠技术成名的画者(为什么暂定义为画者呢?因为我暂时找不出合适的定位)和前者有何根本的区别呢?无外乎也就是个画匠而已,我想:我们的高校也不至于想把自己金榜题名的天之骄子培养成为匠气十足的画匠吧。纯技术性的作品生命力是很有限的,必须要有一定的属于自己(作者本人)的想法。话到这里,又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没有技术的想法,那不是空中楼阁吗?我不否定这个看法,我们的高考如果抛开技术单纯的谈想法,真的就是空中楼阁的假想。看到这里,又有人说:这不是废话吗?谈技术也不是,谈想法也不是,废话一堆。是的,我们的高考,我们的艺术培训不仅仅是技术也不仅仅是想法。在我愚钝的见解中,我觉得:艺术是在技术支持下的想法或者叫做想法为前提的技术。

那么,我们的美术高考及美术的制胜之路到底是什么呢?

我想:我们的美术高考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美术,什么是我们社会对美的需求,我们服务的对象,我们的高考对我们的需求。什么是美术?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首先赞美下我们伟大的祖先,他们发明的文字其实已经给我们一个字面上的回答:美术——是人们发现美,再现美和表现美的方法。其次,我想说;美术不仅仅是画家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是这种美在画家发现表达和表现的同时引起观众也同时感觉到美,感觉到舒心,进而引起观众对美的共鸣更高层次的是引起观众的升华。试想下:梵高的《向日葵》、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莫奈的《睡莲》以及很多大师的传世巨作,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会是传世巨作,应该不是追星族的个人崇拜,也不应该是媒体的炒作而使其价值攀高的吧,他们的作品总是在满足更多人对美的追逐,而且在其画中也得到了共鸣共振的东西吧。至少有一点,他们的作品让人感觉到了舒心舒适,感觉到了美的存在。貌似话题扯远了点,貌似和我们的高考没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是,我想说:这就是我们学画画的人学美术的人应该追寻的美的源泉,让观众(也可能是你高考阅卷的老师)产生对美的共鸣,当你的高考试卷展现在他的眼前的时候,给他传达的是一种美的感觉,他认可,你的分数就高。其实,美术高考就这么简单,而又不是那么的简单,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对美的概念对美的感觉都不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有我们对每幅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一样的感叹,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使我们对美的注解也不一样,所以,美术也没有完全标准的定义。如果,美术仅仅是理论的理解,那么,我们的美术高考缘何不是文字以选择题方式的存在呢?

明确了什么是美术,这是决胜美术高考的前提,那么,在漫长的美术高考学习中,我们该怎么去做才能够尽可能的做到决胜高考呢,对于我们广大的美术高考生来说,首先是要培养出大家对美术的认识和对美本身的准确感悟,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不仅仅是局限于美术高考所涉及到的基础训练,而且要增加阅读量,多读大师的作品,从中用心感受揣摩大师对美的注解。在平时的生活中细心观察生活,美源自于生活,观察生活中的美,知道生活中对美的定义,对美的需求,这种对生活的热爱本身也是一种美,很难想象一个对生活缺乏感受,只会凭空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进行创作的人,他会有什么能打动观众打动生活的好作品。其次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的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的进行基础课程的训练,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揣摩美术的技法,积累经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对待基础课的训练,我们广大考生不能好高骛远,就算是你已经具备了掌握了一定的基础能力,我们依然要有一颗虚怀如谷的心,投入大量的精力,细心研读大量的优秀作品,不要妄想不劳而获的捷径。要相信虽然付出不一定会有回报,但是,不付出是一定不会有回报的道理。

高考不是投机者的占卜之路,而是,辛勤耕耘者通过拼搏通往成功彼岸的必经之路。在此也祝愿我们广大的考生能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而最终金榜题名,也希望我们的著作能给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